1955年“大授勋”时,他是省委书记,毛主席却坚称:上将中必须有他
1955年“大授勋”评衔的时候,按照毛主席制定的政策,所有离开军队、已经去了地方上任职的干部,都不得参与评衔。但是有这样
1955年“大授勋”评衔的时候,按照毛主席制定的政策,所有离开军队、已经去了地方上任职的干部,都不得参与评衔。
但是有这样一个人,评衔的时候已经当上了四川省委书记,脱下了军装,毛主席却坚称:“上将中必须有他!”
他是谁?
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,中央军委吸取教训,发现了一些存在于我军中的问题,其中一个就是军衔问题。
当时朝鲜人民军是有军衔的,但是志愿军却没有军衔,这也就导致双方在配合、执行时出现了很多问题。
1953年,中央决定效仿苏联,搞一次“大授勋”,在我军实行军衔制。
这个想法一出来,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意,大家一致推选毛主席为大元帅,和苏联一样,穿元帅服统领军队。
毛主席听到后,二话不说就拒绝了,说道:“这次评衔我不参加,而且我认为,中央的领导同志都不参加,那些曾经在军队,但已经去了地方工作的,也可以不参加。”
此番发言在军中掀起了轩然大波,有的人认为主席这样做有些太苛刻了,也有人坚决支持,比如邓小平和谭震林,立马响应了主席的号召,主动退出了评衔。
很快,将帅评衔名单就出来了,毛主席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,问道:“阎红彦呢?”
工作人员回答:“阎红彦同志已经去了四川工作,所以没有参加评选。”
毛主席摇了摇头,神情凝重地说道:“上将中必须有他!”
毛主席如此坚持让阎红彦评上将,和他的过去有很大关系。
1936年,长征路上,阎红彦负责组建黄河游击师,这个任务很艰巨,不仅要筹款、筹粮,还要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准备船只。
毛主席知道后,专门鼓励道:“阎红彦的任务很艰巨,他是一个好同志,踏实肯干!”
在接下来的战斗中,黄河游击师发挥了巨大作用,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先决条件。
抗日战争时期,阎红彦来到了警备部队,留在延安,负责陕甘宁边区中央机关及毛主席、朱老总等各位中央领导的安全。
当时,蒋介石明着和我们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背地里却想尽办法迫害共产党,在他的授意下,胡宗南大军浩浩荡荡地直奔延安。
为了将伤害降到最低,也为了以后更大的胜利,毛主席决定转战陕北,在此之前,必须要争取到足够的转移时间。
阎红彦临危受命,负责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,与胡宗南大军展开死战,为主力部队争取到了足够的撤退时间,阎红彦又立一大功!
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中,阎红彦作为淮海战役的前线总指挥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因此,在1955年大授勋时,即便阎红彦已经去了地方上工作,毛主席还是不忘他的功绩,点名要授予阎红彦上将军衔。
TAG:军衔,延安,苏联,军队